首页>望先生于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

望先生于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收藏

致吴晗

毛泽东

1948年11月24日

辰伯先生: 两次晤谈,甚快。大著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谨致 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十一月二十四日 介绍乔木同志来见,乞加指教,他是我这里的秘书,兼管新华社工作。

书信解析

这是毛泽东1948年11月24日写给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的一封信。 从1948年8月起,应中共中央的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华侨代表人士从全国各地及海外陆续到达东北解放区的哈尔滨和华北解放区的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共同商讨筹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建国大计。11月,任中国民主同盟北平市临时委员会主任的吴晗也偕夫人经石家庄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几天后,毛泽东等在百忙中接见了吴晗等人。临别时,吴晗郑重地将所著《朱元璋传》的修改稿送请毛泽东审阅。吴晗说:“拙著《朱元璋传》初版于1944年4月,当时书名叫《明太祖传》,成书后发现不少疏漏,故而又用4年多的时间进行补充、修改,至今年8月完成修改稿,但错漏之处定当难免。主席学识渊博,学贯古今,还望主席在百忙中审阅斧正,我将感激不尽。”毛泽东回答说:“先生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尤专明史,且先生用力甚勤,此书必多有发掘,读之必多有启发,我一定先读为快喽。”毛泽东阅读这部书稿后,在基本肯定的同时,认为吴晗在资料掌握上还有些问题,也还没有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他以对作者负责的态度,于11月24日给吴晗写了这封信。 毛泽东在信中提到的“两次晤谈”,是指他在阅读了这部书稿后,特别约请吴晗进行了两次交谈的事情。在交谈中,他既肯定了这部书的成功之处,也毫无保留地指出了书中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对该书稿作了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毛泽东特别谈到书中人物、红巾军领袖彭莹玉和尚,指出“像彭莹玉这样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不应该有逃避行为,不是他自己犯了错误,就是史料有问题”,并建议吴晗对这一论断再作考虑。1949年2月,吴晗回到解放后的北平。他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再查史书,从《明实录》和其他文献中,找到了史实,证明了毛泽东关于彭莹玉和尚下落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毛泽东同他的谈话和给他的这封信,不仅使吴晗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和启发,也使吴晗进一步加深了对毛泽东的钦佩和爱戴之情。吴晗在1965年版《朱元璋传》的自序中说,这些意见使他“在理论上得到了启发”。 吴晗收到这封信后,反复阅读,并诚恳接受。他后来也认识到,没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就不可能对历史作深入研究,就不可能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正确的评价。此后,他一边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一边修改书稿,历经20年,修改了3次,《朱元璋传》才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