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乌当区 云岩区 南明区 开阳县 息烽县 清镇市 花溪区
万山特区 印江自治县 德江县 思南县 松桃苗族自治县 沿河县 石阡县 铜仁市
兴义市 兴仁县 册亨县 安龙县 普安县 晴隆县 望谟县 贞丰县
惠水县 独山县 福泉市 罗甸县 荔波县 长顺县 龙里县
习水县 仁怀市 余庆县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桐梓县 正安县 湄潭县 红花岗区 赤水市 遵义县
六枝特区
关岭自治县 普定县 紫云自治县 西秀区 镇宁自治县
三穗县 丹寨县 从江县 凯里市 剑河县 台江县 天柱县 岑巩县 施秉县 榕江县 锦屏县 镇远县 雷山县 黄平县 黎平县
大方县 毕节市 纳雍县 织金县 赫章县 金沙县 黔西县
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平镇乌江西岸黄木沟侧,民国时期为中山公园。1940在县城乌江西岸水浒庙、火神庙前乌江岸边辟建“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前有乌江石洲自然景观,后为坨街之花花桥人造景观,南面为“七七”茶馆,北面为水浒庙和火神庙,公园内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及“米明诗烈士碑”。民国29年(1940),在水浒庙内设民教馆,民国31年(1942)在火神庙内设民教馆图书室。解放后在水浒内设文化馆,在火神庙内设《沿河小报》报社,后一并划归省乌江轮船公司造船所,后修乌江防洪堤时拆毁。现为红军渡广场、河西商住电梯楼的一部分。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民国31年(1942年)竖,纪念碑宽1米,高3米,正面书“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9个字,背面书刻“七•七”事变以来沿河出征抗日官兵情况(约6800余人)的碑序和张家齐、田云青等61名阵亡将士名录。今纪念碑疑被埋于防洪堤下。 为了方便群众缅怀抗日先烈,宏杨民族精神,培养青少年爱国热情。建议于红军渡广场一侧重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席正铭烈士纪念碑,位于沙子镇大垭米溪村席家坡。纪念碑占地200平方米,座基两台,均用条石铺砌,碑有正碑、中碑,镶嵌大理石,正碑书刻埤文及席正铭生平事迹,中碑拓刻孙中山写给席正铭书信的原文手迹。纪念碑南面和北面为石围墙。 席正铭(公元1885~1920年),字丹书,沿河席家坡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外出求学,先后就读于贵州陆军小学堂和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学生时代,就信仰孙中山“三民主义”,组织秘密学生团体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和讨袁护法运动。曾任都督府参军、贵州宣抚使、临时政府陆军部参谋、贵州北伐军八十三团团长、中华革命党贵州支部长、贵州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留日陆军同学会会长、海陆空军中将参军、黔军总司令等职。 席正铭是较早颂扬十月革命的人之一,由于多年的革命实践和学习,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十月革命胜利后,席正铭多次向孙中山建议:中国革命应以俄国为师,效法俄国十月革命之道路。席正铭的建议成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中农”的初始思想,1919年4月8日,孙中山在给席正铭的回信中,对他的建议深表赞同。席正铭对当时的北洋政府十分失望,渴望一种新的革命之路。他在给好友张攸岩的信中说:“当今的政府是没有希望的,法国式的革命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要走俄国之路。” 1919年11月,孙中山手令席正铭为黔军总司令,席正铭欣然领命。民国9年(1920年)初席正铭入蜀,联络团结各地官兵,以安定川局,于2月8日在重庆白市驿被重庆镇守使部属驻军谋害,年仅36岁。噩耗传出,孙中山痛惜不已,于上海环龙路国民党总部特悬亲题“烈士席正铭”遗像,黄兴亦题词“男儿的一代英雄”以表颂扬和哀悼。席正铭遇害后,遗体安葬于重庆黄桷垭云贵会地,墓碑由四川总督熊克武题字。 1990年9月30日,为缅怀席正铭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所作的贡献,县人民政府在其家乡席家坡竖立纪念碑。2010年5月5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铅厂坝沿印公路与铅白公路的岔路口,这里是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纪念碑和纪念门建于2005年10月18日。铅白公路的入口公路有一纪念门,高约两丈,两边前后各有对联,字的直有一尺余,纪念门正面:对联为“挥师黔东北雄才伟略英明永播梵山贵水,戎马乌江畔扑汤踏火浩气横贯九天长河”,横联写“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纪念地”;背面对联:“继承革命传统团结自信创伟业,抢抓发 机遇奋力争先奔前程”,横书“老区人民祝你一路平安”;顶上中有长方形浮雕,浮雕上竖有红三军军旗,两边左竖军号,右竖步枪和斗笠。在纪念门的右边有“黔东革命根据地简介”纪念碑,上书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和开展情况简介。 193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同沿河及沿河周边的印江、德江、松桃、酉阳等县的人民共同开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在云贵地区竖起了第一面苏维埃红旗,根据地人民破天荒当家做了主人,红三军在黔东根据地期间,恢复了党团组织,扩大了红军队伍。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全国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长征前保存的八个根据地之一,是中央红军长征时的第一个目的地,是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地。沿河作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麻灭的贡献。红军的足迹遍布沿河所有的山山水水,红军的血汗洒满沿河的村村寨寨,数十名红军干部、苏维埃干部及上千名红军战士、游击队员牺牲在沿河的热土上。沿河境内共建立了一个省级苏维埃政府(既“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又称为黔东省政府,“特区革命委员会”为临时行政机构),10多个区级苏维埃政府(“区革命委员会”为区级苏维埃政府的临时机构),4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20多支游击大队,两个红军独立团,一个独立师(黔东独立师)。
位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平镇乌江红军渡东岸观音岩脚,现已毁。观音岩,上有唐吕岩(吕洞宾)所书的“观音岩”三字,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江洪峰石刻”。现观音岩大部分已被填没,只有“乌江洪峰石刻”尚存。 1934年5月31日,由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占领沿河西城,6月1日,县城四十余名船工用二十余只木船帮助红军强渡乌江,占领沿河全城。红三军占领沿河县城后,在20天内先挥师东南,攻克沿河沙子、大龙、晓景、南腰界(今属酉阳),酉阳唐家溪、松桃麻场,印江刀坝、合水、沙子坡等地,再回师西北攻占印江四坳口,沿河枫香溪(今德江县)、铅厂坝等地,行程250余公里,开辟了纵横100公里的势力范围,为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强烈要求在贺龙元帅曾指挥红军抢渡乌江之地建一纪念碑,昭彰英烈,供人瞻仰。1979年6月1日是红军入沿四十五周年,县革命委员会于此竖立纪念碑,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县城渡口命名为“红军渡”。红军渡纪念碑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和省电视台曾多次拍摄红军渡口、纪念碑。“红军渡”纪念碑由三部分组成:底座石,两边有4步石梯上座台;底面与座底间为工字形,其上“红军渡”三字阴刻苍劲有力;座石上为纪念碑,宽1.2米,高2.17米,厚0.19米,上方正中凸刻五角星,三方边角刻卷草图案,右写“红军渡纪念碑”几个字,字碗口大,碑文竖排。红军渡纪念碑建成后,中央和省电视台曾多次拍摄红军渡口、纪念碑,原黔东独立师政委段苏权,沿河籍老红军郭占英等先后前往瞻仰。 红军桥 位于红军渡东岸的观音岩旁,原为通往沿河中学、团结办事处的公路桥,因建于红军渡东岸而得名。红军桥,修建于上一世纪80年代初,为单拱石制立交桥,桥上为公路,桥下是由观音岩过红军渡的人行路。通往2007年因修防洪堤而被埋没。 1982年,县人民政府将红军渡及纪念碑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因修建河东防洪堤而将红军桥、红军渡纪念碑埋没,2008年在河西修建红军渡广场。 红军渡纪念碑碑文: 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等同志率领下,于五月十日从四川彭水西渡乌江入黔,三十一日攻占沿河城西,击溃了贵州军阀蒋丕绪师之傅恒中旅彭正朴团。六月一日,在此渡口抢渡乌江,浩荡大军用木船二十余只过江一整天。当时为红军渡江的船工四十多人。渡江时,河东人民在东岸码头敲锣打鼓、放起鞭炮欢迎红军。六月十九日,在沿河县第五区枫香溪立即召开了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决定建立革命根据地,创建黔东特区苏区。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两日在铅厂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白石溪、土地湾、铅厂坝、谯家铺为中心,包括贵州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及四川省酉阳秀山等县部分地区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创建了我省最早的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广大人民群众为纪念红三军进入黔东的第一个沿河乌江渡口,故将此渡口命名为“红军渡”。特此铭碑,永远纪念。 沿河县革命委员会 一九七九年六月一日
位于沿河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乌江红军渡西岸,广场范围:东风码头南端防洪堤沿乌江上至原丁字口,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 1934年5月,红三军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的率领下,从彭水西渡乌江进入后坪县(现属沿河县),准备择机进取沿河县城。沿河驻军探知红军意图后,立即退守沿河县城。31日,红三军与西岸守敌接触,彭镇璞部逃往东岸外。当晚,沿河东岸黔军与川军发生内讧,川军旅长刘国辉被杀,其部下被缴械,然后彭镇璞于深夜两点率部逃走,红军顺利占领沿河全城。6月1日,县城四十余名船工用二十余只木船帮助红军渡过乌江,占领沿河全城。红三军占领沿河县城后,在20天内先挥师东南,攻克沿河沙子、大龙、晓景、南腰界(今属酉阳),酉阳唐家溪、松桃麻场,印江刀坝、合水、沙子坡等地,再回师西北攻占印江四坳口,沿河枫香溪(今德江县)、铅厂坝等地,行程250余公里,开辟了纵横100公里的势力范围,为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黔东革命跟距地建立后,红军常派侦查员在沿河县城活动,经常穿梭于东西两岸,购卖物品。红军部队也多次由沿河渡口渡江,开展沿河西岸的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的进。1934年10月12日,红军第三次攻打沿河县城,一部分红军由县城渡江歼灭黔军杨畅时部,救出交通员傅怀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群众强烈要求在贺龙元帅曾指挥红军抢渡乌江之地建一纪念碑,昭彰英烈,供人瞻仰。1979年6月1日是红军入沿四十五周年,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县城渡口命名为“红军渡”,在县城东岸观音岩竖立“红军渡纪念碑”。 纪念碑由三部分组成:底座石,两边有4步石梯上座台;底面与座底间为工字形,其上“红军渡”三字阴刻苍劲有力;座石上为纪念碑,宽1.2米,高2.17米,厚0.19米,上方正中凸刻五角星,三方边角刻卷草图案,右写“红军渡纪念碑”几个字,字碗口大,碑文竖排。中央和省电视台曾多次拍摄红军渡口、纪念碑;原黔东独立师政委段苏权,沿河籍老红军郭占英等先后前往瞻仰。 由于乌江水电开发,2005年,乌江彭水电站修建,原红军渡码头的所有设备将被淹没,红军渡纪念碑也因修建河东防洪堤而被埋没。于是在修建河西防洪堤时在原码头处修建红军渡广场,并在中央塑立汉白玉红军渡江雕塑,10月18日落成。雕塑高10余米,长12米,整座雕塑由汉白玉大理石雕成。底坐前刻“红军渡”三字行书,两面为红军渡江浮雕,后面刻有红军渡江及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的说明。底坐的的上方是一艘渡船,高与底坐相当,船上塑6名红军战士及1名渡江船工。前面两位红军战士伏在船头,两人配合着架起一挺机枪向前方描准;中间两位半蹲在船中,一个眼睛注视着水中,似乎若有所思,另一位脸朝测面,双手抱着步枪,脸上的情形比较怪异;后面两位是站着的,身体向前马步倾着,左边的一位高振右臂,指着前方,脸朝后面,张着嘴巴,似乎在呼喊着后面船上的战士往前冲,另一位目视前方,右手紧握着手枪;船工手拿着摇柄,正用力地划水。 在雕塑的周围有喷水池,有彩光灯设置,每到晚上,当喷水和光注打开时,蔚为壮观。附近社区的居民每到晚上,都要到广场随着音乐声跳起土家摆手舞,早上有音乐爱好者在广场组织唱革命歌曲、土家山歌。 在广场以北有电视大屏和纪念亭。纪念亭为两层,每层五柱,直径 米,高 米。 1982年,县人民政府将红军渡纪念碑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渡广场雕塑碑文 一九三四年五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红二军团)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下,由彭水入黔攻占沿河县城东岸。六月一日,县城四十余名船工用二十余只木船帮助红军强渡乌江,六月十九日在枫香溪召开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决定开辟黔东革命根据地。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在沿河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了云贵高云上第一个红色政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土地湾为中心的黔东革命根据地,包括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县,建立了十七个区革命委员会和一百多个乡苏维埃政府,组建了五个独立团以及各区乡游击大队,收编“神兵”并发展为黔东独立师,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红三军在沿河活动长达半年之久,三千沿河儿女参加红军,壮大了红军队伍,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有力地策应了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为纪念红三军在此渡江,永远铭记其光辉业绩,特立雕塑世代传颂。 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二00八年十月十八日 红军渡纪念碑文 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等同志率领下,于五月十日从四川彭水西渡乌江入黔,三十一日攻占沿河城西,击溃了贵州军阀蒋丕绪师之傅恒中旅彭正朴团。六月一日,在此渡口抢渡乌江,浩荡大军用木船二十余只过江一整天。当时为红军渡江的船工四十多人。渡江时,河东人民在东岸码头敲锣打鼓、放起鞭炮欢迎红军。六月十九日,在沿河县第五区枫香溪立即召开了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决定建立革命根据地,创建黔东特区苏区。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两日在铅厂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白石溪、土地湾、铅厂坝、谯家铺为中心,包括贵州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及四川省酉阳秀山等县部分地区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创建了我省最早的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广大人民群众为纪念红三军进入黔东的第一个沿河乌江渡口,故将此渡口命名为“红军渡”。特此铭碑,永远纪念。 沿河县革命委员会 一九七九年六月一日
红溪村红三军住址位于客田镇白鹤办事处红溪村甘溪场干溪沟上。风雨桥,古建筑,建于清朝年间,民国21年进行重进,解放后一度毁坏,再一次重修。长8米,宽2米,桥的一侧有修桥石碑,古柏。1934年5月15至18日,红三军一部在此来往经过此桥,在甘溪场进行休整,18日由此到务川发科场。 红三军从1932年10月离开洪湖苏区,转移湘鄂西边,到1934年5月进入黔东的一年多时间里,湘鄂西中央分局先后召开了烧巴岩、大村和十字路会议,分别作出了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决策。但由于敌我变化,和分局书记夏曦继续搞肃反扩大化,错误地解散了红军中的党组织,取消了政治机关,使红三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由于夏曦在军事上的错误,分局的决议都未能实现。红三军到了黔东,形势才有了转机。 1934年5月7日,红三军冒着大雨,从百里之外奔袭彭水,于次日攻占彭水县城,歼灭二十一军十三旅一个营,俘敌四百余人,缴枪三百余支,士气大振。由于枪多人少,又全部释放了俘虏,乃将所得枪支抛入乌江。当贺龙正准备率红三军攻取酉阳县时,夏曦认为“彭水面山背水,易攻难守,敌人打来难以应负”,于是命红三军西渡乌江,进入贵州。 红三军于5月11日印发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一路发放。其内容规定了十条纪律:(一)不拉夫派款;(二)除没收豪绅地主财产分给群众以及军用外,不拿工人农民一针一线;(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进群众内房;(六)保护商业;(七)保护文化教育及公益事业;(八)保护邮电及邮路畅通;(九)不乱捕杀;(十)不虐待敌军俘虏。红三军进入贵州后,沿途歼灭了地主武装,5月14日部队进至后坪县塘坝(现属沿河),接着挥戈客田区,15日主力进驻白鹤甘溪场一带休整,18日进入务川县境。 当年红军来到红溪村甘溪场后,由于数日的急行军,士兵十分疲惫,加之此地四周是深沟,唯有一座风雨桥通行,甘溪场地势险要,退可攻进可守。贺龙军长决定在此休整部队,筹集军粮。当地群众听说是红军,是咱们穷苦人民的队伍,纷纷让出自家的房子给红军住。当年红溪村甘溪场只有五间木房,老百姓主动让出给他们住,并帮助红军筹集军粮。据当地人说,红军部队在一农户家吃了腌酸菜后,留下一把煮饭用的铁铲子做纪念。红三军在甘溪场休整了3天,在当地开展了打土豪的斗争,为部队准备了必要的给养,甘溪场风雨桥便是当年红军在这里休整的见证。 风雨桥附近有村寨,是修闲的理想之地。
龚渭清烈士纪念碑,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南庄村甘溪桥公路边。碑高1.7米、宽0.8米,中书龚渭清烈士遇难简介。 龚渭清(1893~1934),四川彭水县(现为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川东富商,贺龙的挚友。1934年7月,国民党对黔东特区采取军事进剿的同时,进行经济封锁,致使红军和百姓严重缺盐少药。为解决特区急需的食盐和药物问题,贺龙派县开明人士傅怀忠持其亲笔信,去彭水找龚渭清想法帮助采购。第一次采购食盐2吨多,安全运抵特区。第二次采购中西药1.4吨多,雇31人挑运,龚渭清亲自与傅怀忠押运。药物运到沙子场水淹沱时,被敌人发现拦劫,龚渭清当场就义,傅怀忠被捕入狱(后被红军救出)。 1979年6月1日,为缅怀龚渭清烈士英勇事迹,沿河县革命委员会在其遇难处沙子场水淹沱干溪桥旁竖立纪念碑。1982年2月,县人民政府将龚渭清烈士纪念碑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纪念碑位于德江县枫香溪镇枫香溪新街后面北侧的一块小高地上,距街道不足50米,前有一大块空地与街道相接。从空地到由两石阶连接,中间有一不足10平方米的平台,碑底高于街道约三米。碑体立于高地上一块平地上,碑体为多块优质石灰石镶嵌成四棱柱,碑座为3.3米宽的正四边形,碑高8米,总占地面积 932 平方米。
位于贵州省德江县平原乡抬头村。 平原抬头黔北工委纪念馆位于德江县平原乡抬头村抬头组的自然村寨中,三间平房。距平原乡政府所在地约三千米。为黔东北游击队员张安银、张安余兄弟二人个人捐资兴建;地基为兄弟二人共有,2003年底开始建设,次年七月一日竣工开馆。 馆内收集了大量中共黔北工委和黔东北游击队的活动资料,共设三个展区十多个展板,总投资五万多元。
位于贵州省德江县高山乡洞佛寺村。 为纪念1952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46师138团三营 在高山、长丰两乡剿匪牺牲的五位烈士,1992年,德江县人民政府在此修筑此碑。此碑位于洞佛寺战斗遗址后面的山顶,碑高4米,碑座占地面积12平方米,为石灰石条石镶嵌,正面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凹刻行体斗书,背面为牺牲烈士的情况介绍,两侧为装饰纹。